#方格子訂閱文章,本篇開放閱讀
有些人,把「神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神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父母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父母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孩子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孩子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老師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老師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伴侶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伴侶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主管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主管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下屬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下屬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有些人,把「朋友」想像和期待後,發現朋友沒有照著自己的期待做及回應,就失望和感覺挫折了。
其實,這都是一種對「他人」存在漠不關心的現象,無意願真正的認識關係中的對方,也沒有要真正看見對方的本質及特質。
若只是自我中心的期待和想像,只顧自己的滿足與否,並不真的關心對方存在的位置、觀點、角度及能力,就會時常感受到別人讓自己失望和挫折,而不是去從別人的反應和言行去瞭解及真正認識這一個人。
這是一種個人極端主義下,認定對方應該來「滿足」我,「符合」我,而不是這是一段需要彼此真實交流、認識、溝通、培養彼此了解的關係。
為什麼人要真實在關係中這麼難?為什麼人總在找尋符合自己高標準期望的對象出現?
社會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,大部分的人只重視「被愛」的滿足,卻鮮少關切自己要如何愛人?也鮮少關注自己有多少愛人的能力?
當我們的心理狀態及人格還未轉化成熟前,我們仍像個孩子一樣,對關注與愛十分渴求,視為極度重要的事,這時,別人的存在都只是滿足我渴望及提供我愛的存在,而非獨立且完整的客體。
他既不真的關心且也不真的認識這一個客體,他只在乎及需求這一個客體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待。
#完整閱讀,請至【蘇絢慧最療癒的空間】
https://vocus.cc/healing-time/5de3ce20fd89780001d5857d